2024年12月16日(星期一),中文系很榮幸邀請本系前講座教授吳宏一先生從臺灣來港,為本系研究生作一次學術講座。年屆八十二的吳教授,憑藉其豐富的學識和個人經歷,為我們細述從文學創作到學術研究的轉折與探索,其講題目為〈在文學的路上——從文學創作到學術研究〉。
在講座的開篇,吳教授回顧他個人的學術生涯,先從中學時期學習創作新詩談起,並述及入大學後熱衷新文學創作,更慢慢轉向對文學批評和研究的熱愛。他特別提到臺大中文系對他學術視野的擴展和人生選擇的影響,尤其是受到葉嘉瑩、臺靜農、鄭騫、孔德成、李孝定等多位老師的啟發,使他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字學產生濃厚興趣。吳教授分享其從作家到學者的心路歷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和思考。
吳教授在講座中詳細地引用詩話、詩、詞及小說中的例子,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進行講解。首先,吳教授介紹其早年研究清代詩學時,他引用沈尹默、郭紹虞先生及其自作的論詩絕句,展示其對學術傳統及鑽研態度的執著:「流傳詩話不須刪。」吳教授認為,劉勰《文心雕龍》與鍾嶸《詩品》固然絕佳,但研究古典文學,不管是任何流派、思想,都應該廣泛閱讀。
在談及學術研究時,吳教授強調客觀批評的重要性,提出應當深入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身世經歷,並試著探究作者的內心世界,分析具體詞義時也要嚴謹。他以盛唐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為例,對「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進行了深入解析,指出「白」在古代常表示光芒閃耀,如「脫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而非黃昏之日。王之渙為表示山之高,太陽沒有辦法照到山的另一面,所以「依山盡」。同樣,吳教授隨手講解孫光憲、晏殊的〈浣溪沙〉詞、歐陽修〈再至汝陰三絕〉、蘇軾〈木蘭花令〉等,於其思想與修辭之分析也精闢透徹。吳教授亦對《紅樓夢》中妙玉分茶的場景進行了細緻的闡釋,通過對茶具的分析,揭示了對人物性格的深刻寓意:「𤫫瓟斝」,諧音半包假,諷刺寶釵「一半是假的」;「點犀䀉」,脂本作「杏犀䀉」,實為暗點黛玉性格蹊蹺,「蟠龍𥁐」意為盛放女兒眼淚的器皿,讓寶玉來作茶喝。吳教授認為做研究時,遇到不懂的千萬要請教,要麼就查找。同時,適當的想像力也不可少,詩歌裏面情思動人的地方有時是無法言明奇妙之處的。就像「青山一髮是中原」,一條橫線就是遠方,是中原故地,這種感覺是無法形容,無法說盡的,「詩中情味畫中禪」就是這樣的道理。
對於現場研究生的各種提問,吳教授指出研究者的文學創背景可以使文章的表達更為清晰,但也要避免過度的文藝腔。在教學層面,吳教授提出對最優秀的學生,和成績不佳的學生都一樣要關心鼓勵,這是做人做事的原則。同時,做學問還是要多用功,多讀書,對於有道理的見解,我們應當給予支持。吳教授鼓勵年輕的學者保持開放的思維,不斷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視角。
吳教授親切地稱呼與在座的同學為「愛好中國文學的『同道中人』」,「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詩中的情味也是大家的共同體會。此次吳教授的講座不僅讓我們一窺專家學者的治學心路歷程,也獲得了對未來學術探索道路的啟發。再次感謝吳教授的精彩講座,亦感謝所有參與者的熱情投入,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撰稿:王語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畢業生)
審核:陳煒舜教授、程中山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