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沈彥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生)
來源:澎湃新聞(原文: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777363)
2024年12月5日至7日,「人間風土與全球地方:第三屆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時隔五年再次召開,有幸邀請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河南大學文學院陳平原教授和復旦大學古籍所陳建華教授一起擔任主題演講嘉賓,來自中國香港、中國內地、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美國、英國、法國20余所高校的30位學者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系列會議曾舉辦過兩屆。第一屆「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異域、他國與世界想象」於2018年在臺灣清華大學舉辦,「在路上:第二屆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9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
2024年12月5日下午,「人間風土與全球地方:第三屆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在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LT1舉行。陳平原教授發表題為《人文視野中的現代中國》的演講,提出運用「人文史」的概念,打破越來越精細的研究領域劃分,將各人文學科的思考融會貫通,以跨學科的視野、跨媒介的方法、跨文體的寫作,來呈現有人有文、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的古代/現代中國。陳建華教授主講《「時尚」圖釋:以張愛玲〈更衣記〉為指南》,將張愛玲的名篇《更衣記》放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全球資訊文化交流的語境中,考察「Fashion」如何進入晚清以來的文本和圖像中,圖文並茂地呈現了女裝「時尚」的變遷和女性自我意識的成長。在隨後的討論中,兩位老師就北京城市研究、文學研究中的地方性、狹邪小說與晚明傳統等問題與聽眾展開了充分的討論。
12月6日,會議在潤昌堂黎陳佩昂演講廳舉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任潘銘基教授致辭,歡迎來自不同地方的學者齊聚一堂。會議召集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崔文東教授表示,「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曾在臺灣地區和馬來西亞舉辦過兩屆,此次會議是時隔五年後再次召開,也是疫情之後首次召開,希望本次會議能接續傳統、繼往開來,給大家創造學術交流的平臺。
第一場報告「全球旅行與地方路徑」由潘銘基教授主持,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馬筱璐教授評議。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顏健富教授發表報告,題為《路徑與根源:馬德新的天方路線及其意義》。馬德新是清末回族學者,早在1841年,便從雲南前往麥加朝覲,後又赴開羅、亞歷山大、伊斯坦堡與耶路撒冷等地。朝覲路途險象環生,他以行動展現其宗教和政治理念。顏健富教授指出,馬德新的行旅在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交會之處,提出了伊斯蘭教的詮釋版本,形塑另一種解釋與觀察世界的視角。河南大學文學院楊波教授的題目是《製造「東方俾士麥」:李鴻章出使日記的編訂、傳播與影響》。楊波教授關註到1896年李鴻章的環球外交事件,以及由是衍生的報刊新聞、出使日記以及眾多小說演義與時事傳奇,這些文本塑造出李鴻章的「東方俾士麥」的個人形象。楊波教授認為,「東方俾士麥」是西方世界按照西方文化標準和觀念建構的一個符號,出使日記中對這一符號的認同也意味著放棄主動書寫與闡釋西方世界的權利。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張惠思老師的發表題目為《在「世界」之中:近現代知識青年的「在南洋」模式、意識形態與文學養成》。張惠思老師發掘並分享了溫梓川、李詞傭、王一桃,白垚等知識青年在南洋的個人經歷,討論他們如何在馬來亞思考、書寫並實踐文學、以及如何離開南洋的遭遇。文學與不同的意識形態影響了這些知識青年的命運、甚至從此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第二場報告「風物與地方」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彭麗君主持,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張歷君教授評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李瀟雨教授的題目是《「中間人」——民國西南少數族群的政治想象、書寫和實踐》,通過考察湖南湘西石宏規、西康越西嶺光電和貴州雷山梁聚五這三位土著精英的著作與經歷,分析其兼任「民族代言人」和「邊疆代理人」時的內在張力。李瀟雨教授認為,民族精英扮演著充滿不確定性的「中間人」角色,該狀況不僅復雜化了民國時期邊疆治理和國家整合的過程,也成為中心與邊緣政治互動失敗的重要原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陳濟舟教授發表了《風物、路徑和敘事:世界中的西南》,討論在語言、地緣政治、歷史、地貌、宗教、族群和文學傳統等方面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邊界的「西南」概念。陳濟舟教授希望通過引入地方詩學和歧路學、根莖和路徑、人物與風物這些概念,來審視當代有關西南的文學和影視作品。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郭曉琳老師的題目是《記憶與現實的潮間帶:論吳明益早期小說的中華商場》。郭曉琳老師從吳明益的小說反復出現「中華商場」符號出發,通過還原中華商場的歷史,認為其不但見證了臺灣地區一個世紀以來的政權交替與文化變遷,也是一個在時間與空間向度上有待深入探究的城市景觀。吳明益以中華商場為小說坐標,重構臺北城市記憶,回應臺灣鄉土文學的發展。
第三場報告「跨文化流動」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許暉林教授主持,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張宇教授評議。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李向陽老師的題目為《Essay的一體兩面:周氏兄弟雜文、小品文中的域外因素》。李向陽老師討論了由蒙田和培根所分別奠定的Essay文體的兩種寫法和風格,以及由此衍生的兩個譜系。僅從域外影響來看,周作人連接其中閑適一脈,魯迅則在日本隨筆影響下,實踐著Essay直面現實的一類。Essay以周氏兄弟的創作為重要載體,參與了現代散文家族中雜文、小品文的分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何杏楓教授的報告是《冰心、泰戈爾與中國現代美育——以〈繁星〉為中心》,從全球反啟蒙研究的視野出發,關註冰心如何參與五四時期的美育運動,重新審視冰心與泰戈爾的文學因緣。何杏楓教授認為,冰心藉由對泰戈爾文學作品和美育理念的轉化,為中國美育運動開啟了一條「德—日—中」以外的「印—中」跨文化路徑,受泰戈爾影響而強調小詩形式,不如重新審視為一種反現代性眼光和美育思想啟蒙的可能。嶺南大學中文系陳芳代教授發表題目為《超現實主義的全球傳播與華語語系的在地風土》。陳芳代教授通過勾勒了現實主義從二十世紀初的歐洲到三十年代進入華語語系的傳播路徑,探索近現代華語語系作家們在「詩學」和「政治」兩個層面上對歐洲超現實主義的接受和詮釋,以及此「跨文化實踐」對華語語系文學的「現代化」進程而言產生了何種歷史意義,並嘗試描繪超現實主義的全球傳播與華語語系的在地風土之間的互動景象。
第四場報告「跨文化翻譯」由何杏楓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學季淩婕教授評議。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顏家昇發表的題目是《吉隆坡〈僑聲日報〉對傑克·倫敦〈社會鏡〉的翻譯及其意義》,討論了傑克·倫敦以英國貧民窟為題材的《深淵居民》(The People of The Abyss)如何於1912年由身處吉隆坡的阮卿雲和麥雨仙翻譯為《社會鏡》。顏家昇同學從吉隆坡華人社會的脈絡出發,探討為何譯者選擇將《深淵居民》翻譯到吉隆坡,並嘗試對比譯文與原作,分析翻譯中的刪減和變化及其背後的意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丘庭傑老師的報告題目是《呂澂美學材源考:以中日「民眾藝術」為中心》。丘庭傑老師考察了呂澂《什麽叫民眾藝術?》的材料來源以及日本「民眾藝術」論爭的歷史脈絡,並關註到1920年代前期中國的「民眾藝術」討論,闡明呂澂文章的「新見」,進而確立其美學在東亞生命主義下的位置。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趙詩情發表的題目是《「象征」如何是「歷史」的——艾青的「曠野」詩作與維爾哈倫的社會三部曲》。通過回到文壇對象征主義風格能否有效把握歷史遠景的爭論現場,並且對讀艾青的詩作和其效仿的維爾哈倫的社會三部曲,趙詩情同學認為,看似失敗的「曠野」詩作,實則意味著艾青對邊緣鄉村和中國命運的具身體驗和真實凝視,他也由此創造了一種「歷史的」象征主義美學。
第五場報告「流離與認同」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許子東教授主持,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曾繁裕教授評議。巴黎西岱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白錦麟(Joachim Boittout)教授的題目是《大都市裏的鄉下人? 民國初年徐枕亞、吳雙熱以及徐天嘯旅滬期間的多重身份認同與風土寫作》。清末民初,徐枕亞、吳雙熱等常熟文人來到上海,在通過《民權報》維護共和的同時,也創作了大量言情小說。白錦麟教授分析了他們小說中對常熟和上海錯綜復雜的情感,還原出都市裏鄉下人的心理結構和寫作策略,討論舊文化中心來到全球化的新中心的文人的身份認同問題。聖方濟各大學葉應桃李如意人文及語言學院陳曉婷教授的報告為《蹉跎異地的寂寞作家——論徐〈盲戀〉(1953)連載小說的敘事空間》,以徐1953年在香港發表的小說《盲戀》為核心,討論文本內部的敘事空間。陳曉婷教授認為,小說出現的敘事空間不僅是故事背景,也能夠對應作者對異地生活的見解。作為連載小說,《盲戀》亦可以展現香港在特定時代的文化生產與消費模式。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詠梅老師發表了《試論葉靈鳳〈新晚報〉副刊專欄「霜紅室隨筆」的飲食書寫》。葉靈鳳從1958年到1969年為《新晚報》副刊「下午茶座」專欄「霜紅室隨筆」供稿,撰寫了2300多篇散文,其中內容與飲食相關約有200篇。張詠梅老師認為,葉靈鳳筆下的飲食書寫,除了是感官體驗,更是以食物勾連回憶。除了念人憶舊,亦以食物寄托文化情懷。
12月7日,會議在潤昌堂黎陳佩昂演講廳繼續進行。第六場報告「全球地方」在線上舉行,由崔文東教授主持,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劉東教授評議。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宋偉傑教授的題目是《發現,記憶,想象——世界中的東北》,在「全球地方」的文化語境與思考框架中,透過文本旅行、風土勘探、在地感知、「異」的想象、翻譯政治,辨析「世界中」生成、嬗變的東北形象。宋偉傑教授通過搜求梳理日文、韓文、俄文、英文、法文、德文等不同語種的東北敘事,及其部分中文翻譯,藉此嘗試從「他者」的視角,「既遠且近的目光」,探討發現、記憶、想象東北的方法。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與比較文學系王曉玨教授發表題為《粵語的新南方》。清末民初,粵謳在嶺南、南洋、日本、北美和加勒比地區的離散華人社群中回響。王曉玨教授通過考察粵謳的跨境行旅,窺探自19世紀中葉以來,粵謳作為一種地方方言,又作為一種粵語新「南方」的世界化通用語,如何促進跨太平洋粵語社區之間的知識傳播和文化經驗的交流,並且觀察想象的跨國粵語世界與現代中國民族國家之間的動態協商。羅格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候選人楊珮慈(Penny Yeung)的題目是《董啟章〈地圖集〉中的「雙重聲音」與歷史書寫》。董啟章《地圖集》在回歸前夕反思如何書寫香港的歷史地理坐標。楊珮慈同學從敘述學角度,提出用「雙重聲音」來分析《地圖集》的敘事手法,並且指出由「雙重聲音」衍生的反諷語調揭示了羅蘭·巴特提出的「被排斥的能指」,使讀者重溯有關香港的歷史。
第七場報告「敘事與抒情」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林姵吟教授主持,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魏艷教授、香港教育大學文學與文化學系鄒文律教授評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研究生黃戈的報告是《從宇宙歸來的少年:〈月球殖民小說〉之月球文明、世界漫遊與中國少年》。黃戈同學關註《月球殖民地小說》裏中國人、日本人對月球烏托邦的不同感懷,中國人慨嘆國勢頹喪,日本人註視文明科技,這對應著甲午戰後中日兩國地位的逆轉。小說的「殖民」思考,既有亡國危機與全球競爭的時代語境,同時也借漫遊世界時的虛構海島,設想中國以傳統思想殖民的弊端。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許美薇發表了《還原與想象:林紓〈劍腥錄〉的多重敘事維度》,討論林紓以庚子事變為故事背景的《劍腥錄》,如何通過紀實與虛構的敘事還原與想象這一歷史事件與時間。許美薇同學從《劍腥錄》敘事時間與空間、與人物相互關聯的「事件」與「非事件」及中國「史傳」傳統的角度探討林紓如何還原與想象這段歷史。臺灣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莫加南(Mark Frederick McConaghy)教授發表題目為《土氣如何表現在文字上:臺靜農早期的小說與「氣化」書寫》。莫加南認為,迄今為止很少有人關註「氣」作為哲學與文化範疇如何影響中國現代美學,尤其是它的文學傳統。 通過與臺灣學界的「氣論」思潮對話,莫加南教授希望發掘「氣論」在二十世紀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想象中的可能性和潛力。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李思逸老師的題目是《不合時宜的抒情:馮至、卞之琳的戰爭人間》。李思逸老師認為,馮至、卞之琳等人的戰時書寫,探討文學之於戰爭經驗在反映和揭露外的第三條道路——例外狀態下的抒情政治,抑或戰時人間的另類書寫。它既超越了個人式的寄情於景、亦非對苦難和暴力的回避,而是一種新的「山水政治」:在肩負使命、繼續抗爭的同時不被對方同化、從而走出同態復仇的困境。
第八場報告「教育世界」由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黃子平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葉嘉老師評議。愛丁堡大學東亞系博士研究生唐赫男的報告題為《空間與性別:民初兒童雜誌中理想兒童的視覺表現和性別差異化建構(1912-1916)》,聚焦民初兒童雜誌中關於空間的視覺表達。通過分析遊戲與儀式空間中的兒童形象,唐赫男同學認為,這些圖像不僅傳遞了現代教育理念、科學知識和新民身份的象徵意涵,還隱含了對性別區分的公民實踐的想象。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中文系許德發老師的題目是《遊歷、著述與教育:「少年中國學會」與「新民學會」的「南洋」視野與知識作用》,討論了「少年中國學會」與「新民學會」對「南洋」或「華僑」的關懷,前者視華僑為啟蒙對象,而後者則在湖南發起了「南洋教育運動」。以此為線索,許德發老師試圖揭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民族危機下其與海外華人的關系,以及他們從華僑的角度所起的知識作用。山東大學文學院副研究員宋雪老師的題目是《學術的立場與抵抗的姿態——孤島時期燕京大學的日本文史教育》,以抗戰前後燕京大學日本文史課程的設置和發展為中心,探討其學術定位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政治考量。宋雪老師返回歷史現場,探討特殊歷史背景下教會大學對多元文明的包容和對文化侵略的抵抗,試圖在國族認同、學術立場和道德尺度之間,展現淪陷區高等教育的復雜面向。
第九場報告「能源、風土與地景」由河南大學文學院夏曉虹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鄧紹宏教授評議。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博士候選人王星明的報告為《再探鄉愁之「源」:論沈從文的能源書寫與情感結構》。通過梳理沈從文對於「煤」和「桐油」這兩種能源的書寫,分析背後牽連的歷史語境,王星明同學試圖探究另一種鄉愁之「源」,借用雷蒙·威廉斯的理論視野,反思由能源結構變革引發的情感悸動,考察個人情緒與國族情感的關聯及張力。愛丁堡大學東亞系黃雪蕾教授的題目是《蘇州河邊:生態、氣氛與風土》。黃雪蕾教授通過1940年代歌曲《蘇州河邊》、小說《繁花》、電影和當下的城市行走等文本和行為,將蘇州河視為拉圖爾的「行為體」,爬梳蘇州河的生態-情動史,探索風土、人與物以及再現之間的復雜關系。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楊子樵教授發表了《介面地景:鐵道系統與臺灣政宣電影的類型化》,從殖民時期、國共內戰、全球冷戰三階段,描繪臺灣地區政宣電影與鐵路系統間的交織。楊子樵教授透過幾部不同政權在臺灣地區拍攝的政治宣傳片,討論鐵道系統與宣傳電影體系如何在現代性的視覺計劃中交會,電影如何透過鐵道形塑現代化「國族地景」,以及鐵道地景如何驅動宣傳敘事的「類型化」並產生溢出國家視角的觀看形式。
第十場報告「風月、傳統與記憶」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李歐梵教授主持,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郭詩詠老師評議。崔文東教授的報告題為《冶遊文學的自贖:秦淮風月與現代散文的生成》。崔文東教授認為,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不僅是寫景美文,更生動演示現代散文如何轉化冶遊文學傳統脫胎而成。朱自清兼具新文化人的理念與文人士大夫的趣味,重遊秦淮,既是重探風景,也是重溫文化記憶。朱自清的秦淮之遊,映照冶遊文學傳統試圖魅惑現代主體卻註定還魂失敗的宿命。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張麗華教授發表的題目是《為記憶賦形:蕭紅〈呼蘭河傳〉的地誌書寫與記憶隱喻》,從記憶書寫的角度,重探《呼蘭河傳》的「形式」。張麗華教授認為,《呼蘭河傳》在充滿詩意的童年記憶中,實蘊含著寫史的沖動,堪稱一部包羅萬象的「記憶之書」;而從歷史詩學的角度看,《呼蘭河傳》在「詩」與「史」之間的辨證,既承續又超越了從張岱《陶庵夢憶》到魯迅《朝花夕拾》的記憶書寫的傳統。
會議最後,召集人崔文東教授表示,在疫情之後,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能夠恢復並延續前兩屆的傳統,必須感謝各位學者和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的鼎力支持,也希望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系列學術會議能延續下去。幾位前輩學者也分享了他們的感想:陳平原教授鼓勵了年輕學者的學術想法。陳建華教授肯定了這次會議所呈現的世界中的中國的學術視野。黃子平教授肯定了年輕學者表現出的朝氣蓬勃的精神。李歐梵教授表示,19世紀以來的「小說」和「文學」雖然改換形式,但對於相信文學的人而言,「文學」並未終結。